植筋技術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項新型技術,它的技術原理是,通過在舊結構中鉆孔、安放化學錨栓或鋼筋,再注入一定量的特制膠體,以使新舊結構能夠結合緊密,協同受力。如果應用在基礎改造中,就能省去拆除舊基礎,再重做新基礎所造成的投資與時間上的雙重浪費。植筋技術是種植鋼筋、螺桿的一種新工法。植筋膠為混合型高強乙烯基甲級丙烯酸樹脂,抗酸堿,耐老化,對潮濕的敏感性低,抗震性能好。植筋技術應用的優點為無膨脹應力,固定邊間距小,尤其適用于加固和改擴建工程,建筑鋼筋可達到很高的承載力,效果相當于預留鋼筋,安裝快捷,快速凝固,縮短施工進度,節省工時。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公路工程建設進入又一發展高峰期。而隨著交通量的逐年增加,有部分公路已經不能滿足其服務水平和通行能力,急需進行升級改造。在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擴建工程中,怎樣才能不破壞原有路面,又能保證新舊路面連接后的整體強度?植筋技術以其對原結構構件無破壞、性能好、施工方便、速度快、文明施工程度高等優點解決了這一問題。所謂植筋,就是在結構加固、補強、新老結構連接、補埋鋼筋、后埋鋼構件等工程中,在已有混凝土結構或構件上根據工程設計所用鋼筋(通常稱為植筋)直徑,以適當的鉆孔直徑和深度鉆孔,并采用建筑用化學膠粘劑使新增的設計直徑鋼筋與原混凝土粘接牢固,并使設計鋼筋與原混凝土的粘接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從而使作用在植筋上的拉力通過化學粘接劑向混凝土中傳遞
近年來,植筋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植筋又稱為后錨鋼筋,它是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成孔,然后在孔中灌注結構膠并植入鋼筋的一種鋼筋錨固技術。相對于先錨固(預埋)而言,植筋具有設計靈活、施工方便、操作簡單、節省工期、經濟高效等特點。正是由于其特有的性能,使其普遍應用于舊房改造、結構加固和建筑裝修等工程中。植筋技術發展較快,并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新型技術。2005年3月1日,JGJ 145一~2004《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的實施,為我們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地使用植筋技術提供了一個技術規范和依據。